在皖南祁门的山水之间,民革黄山市祁门县支部精心打造“博爱・牵手”社会服务品牌,整合党员在医疗、教育、农业等领域的专业资源,通过系统规划、常态推进、多元服务,将“博爱”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行动,为乡村民生需求添力补位,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温暖助力。
聚合专业力量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精准回应民生需求
“山区老人腿脚不便,经常把小病拖成了大问题。还有的孩子眼睛近视了都不知道。这些都是咱要啃的‘硬骨头’。”祁门县支部主委郑霞在支部会议上说的话,道出了支部开展社会服务的初衷,那就是“哪里有需求,支部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。”
支部走访全县多个乡镇,梳理群众需求,构建“支部统筹+党员专长+群众需求”的精准服务机制,将党员的专业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实效。
在健康服务领域,支部瞄准山区中医诊疗资源不足、中老年人群颈肩腰腿痛高发的现状,组建医疗服务队,联合县中医医院精心打造“中医下乡”品牌。
2024年5月的塔坊镇南光辉村义诊,便是支部精准服务的生动实践。义诊前一周,支部委员分头走访村里20余户老人,发现80%的老人有膝关节疼痛、腰椎不适等问题。于是,当即敲定开展以针灸推拿为主、健康宣教为辅的社会服务。义诊当天,支部党员们带着便携式针灸仪、血压计和健康手册,早早到场布置。很快,村民们也闻讯而来,在服务台前排起了长队。党员周继峰诊台前的队伍最长,他是县中医医院的针灸推拿骨干,专业特长与村民需求高度契合,是医疗服务队的主力。另一边,党员汪丹丹正忙着给村民们发健康手册、宣讲养生知识,从“低盐饮食”到“关节养护”,她把专业知识讲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,让村民们听得懂、理解得了。当天,120余人次的服务量背后,是支部“按需派单、专业接单”的周密规划。截至目前,支部已累计为全县8个乡镇提供义诊服务1000余人次。
在特殊困境儿童帮扶上,支部创新“一对一精准匹配”机制。通过摸排全县困境儿童情况,支部根据孩子的需求与党员专长,让其“结对子”。教育领域党员负责辅导学业,公司家党员提供物资支持,医护党员提供健康服务。柏溪乡柏溪村的祺祺(化名),父亲和爷爷残疾,还有太奶奶瘫痪在床,家庭生活十分困难。孩子性格也内向,学业落后。支部将祺祺与党员胡大明结对后,胡大明不仅每学期给她送书送文具,还利用寒暑假与党员教师一起上门给祺祺辅导功课。春节前,支部走访时,胡大明特意为祺祺准备了“爱心红包”和新书包。接到礼物的祺祺非常高兴,小声地说:“胡伯伯,我这次考试进步了!”支部还联系民政部门、教育部门为祺祺申请补助,让“一时帮扶”变成“长久守护”。
完善长效机制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暖心关爱持续升温
“服务不能像一阵雨,要变成常流水,让群众随时能感受到温暖。”这是支部在制定社会服务长效机制时的核心理念。通过建立常态化慰问、结对帮扶等制度,支部将零散的爱心行动系统化、长期化,让关爱持续升温。
2023年6月,支部带着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等防暑物资前往芦溪乡敬老院,慰问老人们,开展“夏日送清凉”活动。党员周继峰给老人们测量血压,汪丹丹帮老人们整理床铺、清洗衣物,洪琳则陪着老人们聊天……
每年夏季的“夏日送清凉”活动,是支部雷打不动的“必修课”。这源于一次走访中发现的问题:芦溪乡敬老院的老人们多为空巢老人,夏季防暑物资短缺,缺乏专业健康监测。于是,支部决定将敬老院列为固定服务点,每年6月组织医护党员开展专项服务。
党员郑颖珍在箬坑乡红旗村驻村期间,更是将长效服务理念融入日常。她发现村里孤寡老人缺乏活动场所,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,便主动向支部汇报,争取资源推动闲置的小学教室改造。随后,支部多次召开会议,拟定方案,协助红旗村争取项目资金。2024年7月,集日间照料、课后辅导、文娱活动于一体的“红旗村幸福院”正式启用。75岁的孤寡老人李奶奶每天都来幸福院与老伙伴们聊天,留守儿童小浩则在课后辅导室写作业,他说:“这里有奶奶们讲故事,有老师教作业,比家里热闹多了!”
凝聚多元力量&苍产蝉辫;齐心助力乡村发展
“乡村振兴需要‘众人拾柴’,支部就是要当好‘搭柴人’,把党员的‘单打独斗’变成‘集体作战’。”支部副主委陈雪莲说。支部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,构建“支部牵头+多方联动+群众受益”模式,将志愿服务升级为助力乡村发展的综合行动。
破解农产物“出山难”是支部关注的一个重点。支部在调研中发现,祁门山区盛产羊肚菌、山茶油等优质农产物,但村民缺乏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,导致好东西卖不出去、卖不上价。于是,支部成立助农小组,来自不同领域的党员们分别负责渠道对接、市场推广、农业技术指导等。
小路口镇春风村的羊肚菌产业逆袭,正是支部精准帮扶的成功实践。2021年,春风村村民想要试种羊肚菌,但却怕有风险。当时,支部副主委、时任县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副主任陈雪莲正在春风村驻村。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她非常着急,立即将情况报告给支部。支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后,决定采取“支部担保、党员带头、村民跟进”的模式,帮助春风村村民解决这一顾虑。支部协调联系县农业农村局提供技术支持,陈雪莲则自掏腰包赴浙江学习种植技术,带头试种3 亩“样板田”。采收季来临时,支部又组织党员分头行动:公司家党员联系黄山市区30多家商超建立直供关系,年轻党员通过开展产物网络宣传,陈雪莲则带着样品跑展会谈订单。26.36亩羊肚菌销售一空,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,村民们看着账本笑开了花。
4年来,支部通过这套模式,累计帮助祁门县部分乡村销售农产物5700余斤。
2024年3月,支部了解到大坦乡复兴村村民有中医诊疗、法律咨询、教育规划等多重需求,当即决定开展“全方位服务日”活动。活动当天,支部在村里设置中医问诊、法律咨询、教育咨询等服务台,村民们可以按需“打卡”不同服务台。65岁的村民刘大叔看完中医后又去听普法课。他高兴地说:“以前办事要跑好几个地方,今天,在家门口啥问题都解决了,你们想得太周到了!”这天,支部共服务了170 余人次。
每一次活动都源于群众需求的精准摸排,每一项服务都依托党员专业的精准匹配,每一个成果都来自集体力量的精准发力。未来,民革黄山市祁门县支部这支充满温度与力量的队伍,将继续把社会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更多山村,在祁门山水间描绘出更多“博爱・牵手”的温暖画卷。(民革祁门县支部)
关注微信公众号